王府里,叔侄二人拿着书信试探了对方的态度,却知此番事情非同小可,二人各怀心思,并未多说什么,倒是相对坐了许久。
朱寒夜回到自己的书房,斟酌良久还是去信给了梁州城,让许家老爷帮忙打听些消息,将要唤人把信送出去,瞧见进来的是玲儿,也没多问,想来此事那县主既送了信,怕是不会再多说什么。
另一边朱世赫却是没有动作,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庶子罢了,依靠的是王府之势,王家也是主母王氏的娘家,所以他并没有动作,此刻他倒是希望朱寒夜和那县主能够搅动些风云,他虽韬光养晦,却也不是没有心思,若是此番事成,京城王府对西北的掌控定会大大减小......
自梁州城许家有所动作,喜娘便得了消息,只等有人运作到武成关,那时便是时机成熟,想来那位洪大人看得清时局,也能下定决心。
……
这日,门房的胡柴进听见敲门声,见是春二爷,忙问了好。东子自管着牧场的事,又因着汪嬷嬷的关系,府里人见着私下里也唤一声春二爷。
胡柴进一边开门,一边问道:“春二爷,这是打哪回来,这有许多日子没见二爷进府来了,想又是县主吩咐了大事。”
春子对胡柴进的言语倒是没有在意,他们夫妻二人在府里靠的是那春杏的关系,他自是知道县主对从齐家镇带出来的两个丫鬟有所不同,便简单回了一句:“去了趟京城,如今府里可好?”
“有县主在,府里自然一切安好。”
二人说了两句,内间小丫鬟香云出来,说道:“春子哥,县主听说你回来了,让你去正堂里稍等着。”
“马上就去,祖母嬷嬷如今在忙什么?”
香云回道:“嬷嬷和县主一起在教导五小姐。”
春子听了,便跟着香云进了内院,在正堂等着。
丫鬟坠儿和板儿在正堂伺候着,见着春子打了招呼,上了茶便退在一旁,各自忙着各自的活计儿。
不多时,喜娘携着汪嬷嬷和着东儿来了正堂,春子闻着声便站起身来等着。
见着人,便要跪,喜娘出声止住,说道:“一路舟车劳顿的,怕也是没歇着就进了府里,我便长话短说,之前交代的事打听的怎么样?”
“回县主的话,老王妃的寿宴听说是要大办,宫里也传出的消息,圣上还准了一些老太妃的省亲,想到时候定是极热闹的。”
喜娘听后问道:“怎么突然安排太妃们省亲?”
春子回道:“说是宫里有位是老王妃的闺中密友,求了太后懿旨,才有了此事。”
一旁汪嬷嬷似是想到什么,眼神变了又变,好在多年的功夫方才隐藏住。
春子又将京城的消息讲了许多,喜娘便让汪嬷嬷把人带下去,汪嬷嬷忍住没有多问,只说一路辛苦之类的话,祖孙二人絮叨半天,东子方才出了府。
剩下汪嬷嬷一人,在屋里独坐许久,方才收拾好心情。
喜娘倒是没注意汪嬷嬷的不对,倒是一旁的东儿悄声跟喜娘提了一嘴,喜娘按在心底,并未多说什么。
如今她在想着老王妃的寿宴之事,第一次的诞糕让她在王妃寿宴出了风头,如今京城跟西北的局势不明,她左右不了梁王爷的想法,但老王妃的感情牌倒是不妨翻一翻。只是这般事情需得仔细琢磨。
......
阳春三月,西北的信再次传来,不过依旧不是那位洪大人的回信,不过信中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大康又要打仗了,此次是西边突厥来犯,朝廷已经下令让西北三关城的将士整顿兵马准备随时支援西方。
喜娘在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由暗自松了一口气,突厥来犯,朝廷便暂时空不出手整顿西北,不然西北一旦发生叛乱,大康门户丢失,大康危矣。
如此倒是给了喜娘更多的时间,不过想必那位洪大人更是不会同意自己的提议,所以一应事宜都得推延。
喜娘整理好思绪,绸缪着如何让在这场战争中,提升自己手里的筹码,如今朝廷算得上富裕,粮草、军队自是不缺,但战争是残酷的,两国开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死人是一定的,便是当初关外戎族入侵,西北死了多少儿郎。
琢磨几日,喜娘寻了马文元和黄师傅,商议制作酒精的事宜,酒精的作用虽然没有其他的效果明显,但确实如今她能够拿出手,并不受怀疑的东西,如今她的身份,由不得她胡乱作为,自当是谨慎些好,想必有了酒精,战场上会有更多的人活下来。
对二人,喜娘也是寻了个由头,称从古书上看到过烈酒可以驱邪散风,清疮杀毒之功效,如今酒坊的生意遇到了瓶颈,如果果真有效,倒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平常百姓之家或许用量很少,但军队之中,行伍之间总是需要。
二人听喜娘此言觉得可行,只是蒸馏酒的手艺尚且是喜娘所传,按着喜娘的意思,如今的烈酒怕是仍然不够裂,此事难办。
喜娘当初所传蒸馏制法不过是粗版蒸馏,如今的酒发酵蒸馏后,想要达到医用的水平,需要更细致的操作,喜娘把此法交代下去,定制专门的琉璃器皿自然少不得,这自是不在话下,如今商会里便有几家琉璃古坊。
单单如此还不够,喜娘知道消毒对酒精的浓度有要求,所以她需要集合郎中们实验出最合适的烈酒浓度,而且有了一群郎中的加入,她的举动便也算师出有名,一旦酒精的作用被证实,加上战事将起,此番功绩自要算到她头上。
往西北去了信,让邢庄和木槿儿按照计划形式,不可轻举妄动,等待时机。
而在白林城里,晋通商号的一则求贤帖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很快随着商号的运作,附近几城的杏林中人齐聚一堂,烈酒之用,古已有之,但喜娘提出的高浓度烈酒的效用却是让人耳目一新,自然会有人慕名而来,若果真有此功效,杏林史书上说不得也得记上一笔。
晋通商号的此举却也让旁人有了心思,不少人开始暗地里囤积酒水,想要赚一比横财,却又不敢肆意妄为,惹到了商号,在西北怕是也不好过。
而那些个背后的主家们却不是这般想,如王府两房的主子,将将经历过喜娘的一番莫名操作,如今他二人尚不得明白,如今这动作更是看不清楚,朱寒晋几番打听方才得知西方战祸将起,此事朝廷之中尚且秘而不宣,加上他如今困居西北,梁州城许家如今声势不显,他的消息自然没以前那般灵通。
得知战事,朱寒晋对喜娘的了解,自然知道她的意图,所以暗自便安排了大夫揭了帖,想看看这位县主是不是真有万般本领。
不仅是他,其余各家有揣摩到喜娘意图的人亦是有所动作,不过是花些银子请位郎中罢了,倒是若果真有效,也是能分一杯羹。
喜娘一开始便也没打算藏着,此番功绩,她要与西北的杏林和各家共享,不是她身居高义,而是怕到时候自己孤木难支。
所以对于各家塞的人,喜娘一概接应,共享实验数据。
此番义举经历两个月的共同实验,终于寻找到了合适的烈酒浓度,万库酒坊也更进了制备方法,倒是中间出了一件小事。
有位酒懵子在听说研究出了高纯白酒,偷了一位郎中的药酒,喝下之后,中毒,幸而被及时发现,众家联合催吐救治了过来。
喜娘听说后,将高纯白酒,更名为酒精,众医家也各自将酒精的作用记载下来,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祛热,消肿,麻醉,安魂镇魄,尤其针对刀伤,清疮之效良好。
在结果出来之后,喜娘便让马文元把酒精的制备方法公开,众位杏林之人拿到药方,皆叹此举高义!
一时晋宁县主的名声再次响彻西北。
同时,大康和突厥战争的消息也传到了西北,各家反应不一,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酒精就是为了战争而准备,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可是那位县主将此方如此堂而皇之的交到各人手中,实在担心有诈。
随着消息的传开,三关城的军将开始采购酒精已做军资,但没人敢给这酒精定价,他们知道晋通商号一定有大批存量,他们胡乱定价,一是有违道义,二是若商号定价过低或过高,都会惹上麻烦。
在三关城的军需官找上晋通商号之前,喜娘已经快马加鞭将酒精的成果传回了京城,她没有通过旁人,而是交给了容妃,当然名义上是解暑的良药。
在三关城跟商号谈妥酒精的供应问题后,西北各家也都开始制作酒精,在没有工业合成酒精之前,粮食是最大的原料,好在酒精并不讲究口感,陈粮亦可,加上西北番薯产量一直很好,原料不成问题,工序也是几番精简,不过月余便制作出大批酒精。
随着朝廷下旨,这批酒精被运到了边疆,经过验证,很快被奉为“神水”,各兵将见此,士气高涨,高喊天佑大康!
不过此番战事依旧历时四五个月方才休止,直到寒冬来临,突厥人方才派人求和,对大康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