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誐满意了,胤祯才不愿意放过弘暄,他讽刺道:“弘暄你终于决定要裸奔了?”
胤祯为什么这么问,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关于弘暄爱财,万岁爷那是一直看不惯,甚至一度迁怒导致弘暄抓周抓到金算盘的罪魁祸首胤禟,觉得就是胤禟这个当伯父的带坏了弘暄,因此弘暄才嗜财如命。反正,那会儿弘暄越是表现的爱财,康熙帝越是看胤禟不顺眼。
康熙帝都教育怎么会出错呢?没看他把胤礽养的多好啊!弘暄这样,在康熙看来,都是九阿哥胤禟带坏了他。
就说,弘暄好好的一个皇阿哥跟守财奴似的见钱眼开,这像话吗?
偏偏胤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死猪不怕开水烫,而弘暄又小,皇帝一时束手无策。
作为受宠的皇阿哥,十四阿哥连当初的皇太子胤礽都看不惯,又怎么能看得惯小辈的弘暄。嫉妒心作祟,可不得逮着机会坑弘暄一把。反正,在有一次弘暄凭借他那张巧嘴,哄得他九伯高高兴兴的给了一千两银子之后,守着皇帝和一群兄弟都面,胤祯开口了:“冬日严寒,百姓也不好过,弘暄你不尽尽绵薄之力?”
说实话,冬日严寒归严寒,哪个冬天又不严寒了。说尽绵薄之力,怎么身为皇子的胤祯自己不去以身作则呢?
事情很明显,胤祯就是故意为难弘暄。
但皇帝也好,一众阿哥也好,连弘暄的阿玛胤誐没有开口的。皇帝早就看不惯弘暄的小家子气,这个时候谁开口,谁倒霉。倒不如等弘暄说完,情况不妙他们这些作叔伯的再进行描补。况且,弘暄一向聪明 ,胤祯还不知道能不能坑到他呢?
最重要的是,和皇帝一样,他们也想知道,小小的弘暄会作何选择。
弘暄一向怜悯弱小,又视财如命,那么,钱财和百姓,他会怎么选?
“十四叔,你好意思惦记侄子这点儿钱吗?”弘暄又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陷阱还看不出来,一想到马上要破财,他就高兴不起来,但为了百姓,那也不是不可以。但顺着胤祯的意思来,他也不愿意,要尽心大家一起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理侄儿还是明白的。这种好事哪里能侄儿自己一个人来,也不能忘了弘春、弘明堂兄他们几个啊!”
弘暄一个人,十四阿哥府上可是有四哥小阿哥,谁吃亏谁知道。
可真有你的,弘暄,一句话让本不富裕的贝勒府雪上加霜。
半响儿,胤祯才开口:“你小子不是跟弘映他们挺好的吗?就这么插兄弟两刀好吗?”
“都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在我看来钱财也是一样。侄儿长这么大,只听说过没手足的,倒是没看到过有人愿意裸奔的。十四叔,侄儿就这一个爱好,您怎么就不能高抬贵手的?”
胤祯及一众兄弟:“……”
好家伙,你是有多爱财,裸奔都歪理都出来了。
但这话该死的有道理,古往今来兄弟反目的戏码并不少见,但就算是疯子,也不见得会裸奔。
弘暄将爱财展示的明明白白,还一直能被皇帝所容忍,那就是他总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样的事情,从不因财误事。
于是,紧跟着他向康熙请示:“孙臣请捐款妇女儿童基金会救助百姓。”
捐钱可以,老规矩,可不能让人贪了他‘辛辛苦苦’弄来的银子。现代社会都制止不了贪污,更何况这个时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说说而已,弘暄可不信任这个时代官员的操守。
是的,康熙帝一直不曾发作的原因还是弘暄足够识时务。你当十福晋额乐森其其格弘经营的那家妇女儿童基金会是白经营的?
最初,基金会的存在只是不知真相的弘暄为了让十福晋不要一直耿耿于怀成为一个女将军,给额娘找点儿事,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不要一直因为成不了女将军而焦虑。后来,就完全是意外之喜了,当弘暄发现在他将存银捐给基金会后,皇玛法一下子就不执着于弘暄对金钱的执着了,那还不好好利用起来。
这也是面对胤祯的指责,弘暄如此不加遮拦的原因,反正皇玛法心中有数 。
弘暄帮助百姓之心是真的,刻意做给皇帝看也是真的。
说实话,时间久了,弘暄都忘了最初爱财的人设是他刻意塑造的。知道历史结局而不知天幕的弘暄认为,一个爱钱的皇孙,会大大降低他人的忌惮之心。
不过,装的久了,弘暄也就真的爱财如命了。也怪不得弘暄,钱财动手的满足感,又有谁会不爱呢?
要不是如此,同样是爱财,为什么康熙能容忍弘暄却看不惯胤禟呢?
这不,听到胤祯所言,想起弘暄当日所言,皇帝加一众阿哥都忍不住对弘暄侧目。也不知,这一次,弘暄会怎么回答。
弘暄想也不想的说:“百善孝为先,为了阿玛,大孝之举有何不可。”怎么说呢,别人要脸,弘暄又不要,“怎么,十四叔不愿意为了皇玛法裸奔吗?”
胤祯:“……”
胤祯真想回弘暄一句:是吗?那你裸奔一个给我看看。
但事涉皇帝,作为儿子,他只有一种答案:“当然愿意。”
无人注意,小小的弘历看着堂兄和几位叔伯的这一番不动声色的交手,眼里闪过一丝羡慕与野望。
几句话的功夫,天幕早就变了。
【《戏说昭武》这一幕演绎的非常滑稽,但现实也是如此,否则,后来太上皇知道真相后也不会生生气活了。
这也是昭武帝波澜壮阔的一生的起点——
据女将军额乐森其其格所言,按照计划,广州并非他们的终点,只是过渡,他们的目标一开始就是蒙古草原。只不过,从京城到蒙古,太过容易暴露。而从广州到蒙古,嫌疑则小的多。
只可惜,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有人打算黑吃黑,仗着昭武帝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坑了昭武帝一把。】
?
??
???
这不对啊!
上次天幕你不是这这样说的——
你不是说是因着昭武帝太过招摇,又碰上贪官才如此的吗?
那么,到底哪一项才是真相,又还是说,这两者都是真相?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清朝的包衣制度了。
包衣是家奴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主子就一定忠诚。
话说回来,昭武帝的假死制度就真的万无一失吗?巨额资产的转移,就真的没有人察觉吗?】
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发现了昭武帝的做法,但却并没有上达天听,而是选择黑吃黑?
这样想着,从皇帝到一众皇子阿哥的脸都沉了下来。
虽说弘暄这小子胆大包天,但奴才竟然敢做出弑主的事情,这群狗奴才,真是好大的狗蛋!
这个时候,看到这里,包衣们还没有什么危机感。最多伺候敦郡王府的包衣有些不自在。但现实终归和天幕不同,要知道,天幕暴露后,敦郡王府开牙建府的时候,可是一群奴才削尖了脑袋想要过去伺候。没点儿本事,还真进不去,所以,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是那个胆大包天的奴才。
但很快,他们就知道,天幕针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他们一大群人。
【当然,有人察觉了——
还不止一人,是好几人发现了。只不过,察觉到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暗暗帮昭武帝抹除了所有可能暴露的蛛丝马迹。这也正常,内务府包衣盘根错节,互相联姻,又掌握着满清皇室的吃穿住行,没察觉才让人奇怪。想想后期包衣们操纵后妃得宠、皇子降生的手段,黑吃黑一位假死的皇孙,其实不算什么。】
不算什么?
沉默是此刻的大清。
皇帝脸色不好,皇子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除了胤礽、胤誐这两位阿哥,其他阿哥的生母不是包衣出身,就是汉女出身,天幕这话能让人高兴的起来才怪!
虽说妃主子们不是普通的包衣出身,但终归是还是出身包衣世家,想起最终继位的雍正帝,还有不少贝勒王府的继承人的出身,一时之间满清宗室毛骨悚然。
想想后宫身居高位的后妃,惠荣德宜四妃,这当中当然有万岁爷的制衡手段,但她们能上位,真的只是因为制衡手段吗?
都说脑补最为致命,自己吓自己,更是效果翻倍。
天幕说得不清不楚,但最后一句话的效果,绝杀!
正如胤誐娶了一位蒙古福晋一样,没有其他满贵女所出的阿哥,更多的是康熙帝不愿有一个能威胁胤礽的太子地位的儿子。但如今太子已废,事实就是,包衣所出的皇子,更受重用,甚至,天幕所示,胤禛最终继承了皇位。再想想如今皇子的后院,出自满族贵女的皇孙又有几人?
作为被黑吃黑的对象,弘暄的第一反应却是:康熙年间包衣的势力就这么大了吗?
真怪不得弘暄,谁没看过营销号上清末供给皇帝的一枚就价值几十两银子的鸡蛋的故事。在弘暄心中,包衣连皇帝都骗,黑吃黑一位假死的身份见不得光的皇孙再是正常不过。
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而干掉自己这位身份见不得光的皇孙阿哥,可谓是一本万利的无本买卖,包衣发现真相起了贪心再是正常不过。
正常个鬼——
真是子孙作孽,祖宗遭殃,简直倒反天罡!
这一刻,所有的包衣家族就没有不心慌的。
虽说法不责众,一时半会儿的也未必见的着责罚,但想想就知道,包衣们未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上次天幕之后,本来就在商讨八旗改革的必要性。虽说天幕说满人和汉人在基因上没有区别,可偏见不是一日就能消失的。很多满清勋贵依旧自持身份,并不愿意改革。
要知道,包衣和包衣也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荣妃马佳氏,她是出身于正黄旗包衣,但她和一般包衣能一样吗?马佳氏是满清八大姓氏之一,而穆敦系马佳氏是马佳氏族中最为显赫的一系,而穆敦系马佳氏的始祖便是马穆敦,而荣妃是马穆敦的九世孙。
包衣成分复杂,甚至一个祖宗,有的在包衣旗下,有的在满洲旗下,树大根深,可不是想动就能动的了的。
现在包衣事发,你就说八旗制度改不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