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多,穆晴坐在地铁三号线上,车厢里已经没有几个人,忙了一天的穆晴也有些累了,拿着手机在座椅上睡着了,突然手机振动了一下。
“你怎么一天没声音啊?”江亦旸的信息。
“我有什么义务要每天给你发信息啊。”穆晴还是那副生人勿近的语气。
“听起来今天不太顺利嘛。”
“你不是说凡事要多尝试吗,到头还是一场空。”
“怎么了?”
“昨天人家还夸我的剧本写得好,今天就开始各种不配合,又是找导演又是无法排练。”
“谁?那个老师?”
“他俩都是啊,我们这种小成本,哪有钱再去找导演,况且现在也没入选。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嗐,这有什么,没有他们还有别人。”
“哪还有人,大学生都放假回家了,再过不了几天就要封宿舍了。”
“不要总往坏的方向想,不是还有个小伙伴每天和你一起排练吗?”
“是啊,真的要谢谢她,如果没有她我这一路更困难。”
“那等我回来请你们吃饭呀。”江亦旸总是抓住各种机会要请穆晴吃饭。
“不用了,我肯定不会亏待我的好朋友,你别想着蹭饭。”
“我付钱,我买单。”
“哟,你还想一顿饭请俩人呢!”
“我是那种人吗?”
“不跟你说了,我到站了。”
走出地铁站的穆晴走在昏黄的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这几天总是和路灯有缘,她又想起刚刚和田甜在广场中排练的时光。穆晴上初中的时候看了母亲当年的中学课本读到了《雷雨》的节选,但是在上大学之前其实一部戏也没正经看过,直到大学系统学习之后才真的被舞台、灯光吸引,但毕业之后的工作和舞台一点关系没有,因为舞台剧的现状的确不乐观。夏日的晚风很清凉,轻抚在穆晴的皮肤上,她忽然又燃气了斗志,好嘛,没有演员就自己上呗,又怎样。
王老师和大喜也没有再给穆晴发信息,他们似乎就默认找不到导演他们没有办法继续排练,他们把球踢给穆晴,而穆晴没有再传球,后果只能穆晴自己担着。穆晴虽然一边对她们感到无奈,但是一面也反思了自己的天真。两个体制内演员,还有个国家一级演员,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她们都不会和穆晴一起做戏剧实验,穆晴输得起,她们明显不能。
穆伟出院了,刚出院的几天在家里看看电视休息,之后又开始到处跑。周六的早上穆晴起床,穆伟笑眯眯地坐在客厅剥毛豆。
“起来啦,快去洗洗厨房有早饭。”
“我们家几个人,住一群农民工啊,买这么多煎饼。”
“我买得又不多,吃不完放在那边,我晚上吃。”
“你吃你吃,你肚子都那么大了,还你吃。”
穆伟把剥好的毛豆皮打包好,袋子扎好放在门口,“那要是扔掉太浪费赖,我晚上或者明天吃不就行了。”穆晴担心他们又吵起来,赶紧打岔,“爸,你那天手术怎么进去那么久,不说好2-3小时。”
“唉,那个2-3也是主任跟我说的啊,谁知道进去之后打开发现比之前判断得更严重。”
“你是什么问题的啊?”穆晴只知道父亲是鼻息肉但对于其他的细节一无所知。
“哦,我就是鼻息肉啊,爷爷原来也有这个问题。”
“啊,爷爷也有啊!遗传啊。”
“哎,你不要担心,传男不传女,你看姑姑不是一点事没有。”
“哦,是哦。那你什么症状呢?”
“就是每天早上起来流鼻水,分泌物增多,这个不要紧,做了就好了,这次给我做的是他们主任,技术好呢。”多年后穆晴才发现,穆伟也是个很乐观的人,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人和事他都觉得是最好的安排,只是从小李媛就将穆伟营造成一个大傻子的形象,但穆晴内心其实一直佩服自己的父亲。虽然她从小就不懂穆伟说的单位的许多事情,但她能听得出来,父亲这一辈子都没有做过有违内心的事情,坦坦荡荡做人,这点对于人来说很难得。虽然说获取成就等等也很难,但是再穆晴看来,良心的安宁是一种人需要摒弃一切唾手可得的利益以及蠢蠢欲动的心动而选择的一种令自己平和的状态。
“我在学校话剧社找到一个男生他说他有空,想先看看我们剧本,我能发给他看吗?”田甜给穆晴发来微信。
“当然可以呀!”
“好!”
“我昨天都在想,不行就咱俩上呢。”
“是啊,我也这样想,其实我很喜欢男孩这个角色,但我怕我弄砸了。”
“怎么会呢,你和我说了许多你的想法,我都挺感动的,我没想到我的剧本能令观众想到这么多剧本以外的内容。”
在这个剧本中,田甜和穆晴结下了很好的情谊,她们有许多相似的艺术观,而且毕业后的穆晴很难与别人走得很亲近,而田甜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人,于是她们竟然就很神奇地玩在一起。田甜是金融跨考戏剧戏曲学的硕士,这让穆晴觉得很神奇,但田甜一直很谦虚,她说自己就是县中模式长大的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穆晴后来才发现田甜是一个非常认真、极其自律的人,只是她过谦了。
“他说他想来参加!”
“真的吗!”
“真的!”
“今天你学校有排练室吗?”
“不知道,不行也可以去一个教室,那个肯定有。”
“那就去那个吧!”
“妈,我们早点吃午饭吧,下午我还有事要出去。”
“又出去玩啊。”
“不是,就是那个戏排练。”
“哦”,李媛表情有些复杂,对于女儿的这些东西,她总觉得都是孩子过家家,但也和女儿争执过,包括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李媛和穆伟都觉得穆晴学的内容不在他们未来能帮忙的范围内,他们希望在找工作上可以帮助女儿,所以当时劝穆晴填写师范类的志愿,但是穆晴觉得既然有机会去北京为什么不去呢?她记得高中英语老师给他们讲过,选城市有时候比学校更重要,穆晴觉得可以首都见识四年这是个多么难得的机会。
但是,现实有时候就是比较残酷,只是人在年轻的时候还不懂得,不愿意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