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歪歪小说 > 中国远征军优秀参谋小林 > 第165章 棋局

第165章 棋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二天,魏德迈一行人即将前往加尔各答。离别之前,杜聿明率一众高级将领自然免不了对领导依依惜别一番。林安随侍在魏德迈身边翻译,她眼睛微肿,但在座的男人都没有这种“哭过之后眼睛会肿”的生活经验,乍一看上去,林安像突然长胖了似的,脸都浮肿了。

魏德迈微笑着一一握手,对各位将领语重心长地叮嘱着:“诸位,今年雨季过后,反攻缅甸就是既定计划了。各军要抓紧丛林作战的训练,我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众将纷纷肃然点头,做出郑重保证。

廖耀湘也和魏德迈握了手,态度自然,目光坦然。他认真承诺:“将军,新六军一定加紧训练,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魏德迈欣然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对你完全有信心,廖军长!”林安自然地翻译着这句话,嘴角挂着公式化的笑意。

廖耀湘微微颔首致意,却并未与林安对视。

林安的眼神和身体也随着魏德迈自然地转向下一位将领。

她竟不像昨日与他有过那样心悸的一吻,倒像是,那段隐秘的心事,连同那个吻,都已在昨夜列多皎洁的月色下,被她悄悄封存了。

林安心里确实是一种奇异的、近乎释然的解脱。正是因为那个意外的亲吻,那个瞬间的贴近,反而让她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他永远不会理解她那些源于另一个时空的巨大悲伤与恐惧,正如她也无法全然融入他此刻所处的世界。他们之间的关心和体谅,或许真的如她昨日所言,已经到了顶点,别无可求了。

她竟想不出还有什么可怨怼,也无从再生出多余的悲伤。

就像一个已经知晓所有隐藏剧情和最终结局的游戏,她……对这个特定的存档,已经不想再投入过多的情感和精力了。人生这盘更大的棋局,还有更多未知的落子之处。

“林,”魏德迈将军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他们已经登上了前往加尔各答的运输机,螺旋桨开始旋转,“关于鄂西会战的详细分析报告,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林安微微一惊,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还没有,将军。我打算抵达加尔各答后立即整理,资料都已经齐全了。”

她没道歉,也没多余解释,直接说出下一步的打算。她已熟悉魏德迈的风格,知道他最在意的永远不是理由,而是下一步该怎么做。

果然,魏德迈只是轻轻点头:“好的。”

他又补充道:“抵达华盛顿后,你的任务会更繁重。从现在开始,你先负责我每日的中国战区事务简报。我目前的随行简报官是戴维斯上校,你可以先和他联络,了解基本的情报汇总流程。”

“是,将军。”林安应道。

中国战区事务简报,这不仅仅意味着她能接触到最核心、最前沿的信息,更意味着她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魏德迈将军每日首先看到什么、关注什么。她心里确实燃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小小的激动。

魏德迈未注意她的情绪,继续说道:“另外,关于‘阿尔法’和‘贝塔’两个计划的初步文件,你也整理审阅一下,尽快向我提出初步意见。”

什么是“阿尔法计划”?什么是“贝塔计划”?林安心中纳闷,但面上镇定自若:“是,将军。这两份文件,也是在戴维斯上校那里领取吗?”

“不,”魏德迈简短地回答,“在麦克鲁参谋长那里。他负责前期的协调工作。”

“明白了,将军。”

运输机的引擎仍在轰鸣,魏德迈将军阖眼假寐。

抵达加尔各答的当晚,林安在临时分配给她的逼仄房间里,通宵达旦地完成了那份关于鄂西会战的分析报告。关于投资回报率(ROI),她指出,由于鄂西会战中实际投入作战的美械地面装备数量极少,难以进行精确的地面部队ROI分析。

因此,她的分析重点转向了制空权的影响。这一点上,结论是很清楚的。

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空军混合团,几乎主宰了鄂西会战的结局,为地面部队的集结、反击乃至最终的“后退决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她在报告的最后大胆建言:若中国地面部队能尽快换装美式步枪、冲锋枪与轻重机枪,并获得充足的弹药保障——尤其是后者——那么,在未来类似规模的战役中,中国军队将有极大可能摆脱“后退决战”的被动局面,具备与日军精锐进行正面阵地对抗的底气。

第二天清晨,当她把报告交给魏德迈时,将军快速阅览,不时颔首。看完后,他简短地赞赏道:“很好,林。你的分析总能切中要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非简单的事实罗列。”

报告处理完毕后,林安很快找到了戴维斯上校。这位四十出头的上校一头金色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风格极为严谨。

他对林安即将分担一部分简报任务似乎并无异议,公事公办地向她介绍了情报的常规来源渠道、每日汇总的时间节点,以及魏德迈将军偏好的简报格式——必须强调数据支撑、图表化呈现,并且务必结论优先,辅以简明扼要的分析。

林安心里有了数。

她敏锐地感觉到,戴维斯上校所说的“结论优先”,与魏德迈将军真正想要的“切中要害”之间,仍有微妙的差别。简单的信息罗列与数据堆砌,恐怕并非魏德迈的期望。

说来也巧,麦克鲁参谋长也随着魏德迈一同来到了加尔各答。在魏德迈将军返回华盛顿述职并参与“三叉戟”会议期间,麦克鲁准将便将作为中国、缅甸、印度(CBI)战区的“大管家”,坐镇后方,负责协调加尔各答、列多、重庆三地事务,并保持与华盛顿的密切联络。这几日从重庆飞列多,再到加尔各答,这位参谋长一直随行在侧。

林安还模糊记得,在列多的那个夜晚,喧嚣的宴会之外,麦克鲁似乎与孙立人在某个角落里兴致勃勃地打了一晚上的桥牌。

同日午后,林安来到麦克鲁参谋长的临时办公室。

“麦克鲁将军。”林安微笑着打招呼,“魏德迈将军让我来领取‘阿尔法’和‘贝塔’计划的相关资料。”

麦克鲁准将正埋首于一张巨大的缅甸北部作战地图前,闻声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显得有些疲惫,却依旧锐利。他看到是林安,略微颔首,示意她稍等。

“林秘书长,”他直起身,揉了揉眉心,从上锁的铁皮文件柜中取出了两个厚实的牛皮纸档案袋,袋口用火漆封着,上面印着醒目的“TOP SECRET”字样。“阿尔伯特已经跟我打过招呼了。”他将档案袋递给林安,“这是‘阿尔法’和‘贝塔’计划的初步构想框架、背景分析以及相关的战略目标设定。规矩你是懂的,这些文件严格限制阅读范围,仅供你个人研究,用于向魏德迈将军提供咨询意见。不得复制,不得记录核心内容,阅后需即刻归还我处。”

林安郑重接过:“我明白,将军,谢谢您。”

回到自己的房间,林安仔细拆开了“阿尔法计划”的封口。灯光下,一行行打印的英文单词,构建出一个宏大得令人心惊的蓝图。

“阿尔法计划”,其核心目标直指中国陆军的彻底重塑。计划提出,在未来两年内,通过美方主导的筛选、整编与训练,将中国名义上数百万的庞杂军队,裁汰压缩至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的现代化标准部队。

这其中,将优先组建三十至五十个装备齐全、训练精良的美械攻击师,作为战略反攻的拳头力量。计划详细列出了对军官素质的要求、士兵的甄选标准、训练科目、装备配置(精确到每个师应有多少门榴弹炮、多少挺重机枪),以及美军顾问团的派驻规模与职责。其核心逻辑是“质量取代数量”,通过打造一支规模相对较小、但战力倍增的精锐陆军,来扭转中国战场长期以来因装备落后、训练不足而导致的被动局面,并试图减轻中国本已濒临崩溃的后勤体系的压力。

林安的指尖在冰凉的纸张上滑过,心中却如同翻江倒海。从纯军事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方案。若真能实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恐怕委员长本人,都要为之心动不已。

用少量的精锐部队,取代大量的鱼腩部队,凡有常识的人都会赞成的。

但……

大规模裁军,首先冲击的便是各地方实力派的生存根基,其反弹之激烈,绝非美国人所能轻易想象。

魏德迈本人是倾向于武装文化素质更高的中央军的,可是这样,地方派能答应吗?就说西北三马、新疆盛世才,全国目前仅剩的十五个骑兵师的编制,都是为了安抚西北三马而存在。而这两位军阀,可是并未为抗日前线贡献过一兵一卒。更别说桂系、粤系、川军、滇军……委员长唯一裁得动的,恐怕只有中央军。

桂南会战,就是中央军死战血战,结果桂系一溃千里,使得攻下昆仑关的战术胜利也难以扭转桂南会战的失败。哪怕是这样,桂系也没有吃到撤职或者枪毙。

另外数,百万被裁汰官兵的生计与流向,又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了。更深一层,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在那里,另一支武装力量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迅速壮大,他们信奉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战胜利之后,数量巨大的伪军、地方保安团——真正是你不要,有的是人要……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裁军?

此消彼长之下,“阿尔法计划”如果得以推行,对□□的政治版图将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委实难以估量。

但是按照现代化的思路,垃圾部队,留着又什么用?解决就业吗?

呵呵,解决就业,是绝对不在美国军方的考虑范围内的。

她暂时放下“阿尔法计划”的卷宗,又打开了“贝塔计划”的档案袋。

“贝塔计划”则是一份更为具体的区域性反攻作战构想,其战略箭头直指华南。计划分为数个阶段:首先,利用现有驻印军和即将在云南编练的美械部队,配合盟军海空力量,夺取缅甸北部和广西,肃清北部湾的日军海空威胁。

随后,以此为跳板,集结优势兵力,在盟军强大海空火力支援下,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起决定性攻击,目标是彻底摧毁日军在华南的统治核心,夺取这一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出海口。

该计划还强调,一旦广州光复,将迅速修复港口与机场设施,使其成为盟军轰炸日本本土、并最终登陆日本列岛的战略前进基地,与太平洋战场麦克阿瑟将军的攻势形成战略钳形。

林安看着地图上那指向广州的粗大红色箭头。

这个计划的军事价值显而易见,一旦成功,不仅能极大缓解驼峰航线的压力,更能将战火直接烧向日本本土的南方生命线。但林安也看到了其中的隐忧:华南地区日军经营多年,工事坚固;地方势力犬牙交错,与中央素有隔阂,能否精诚合作,殊难预料;更不用说,盟军内部,尤其是海军方面,对资源投向中国战场一直存有异议,能否保证计划所需的海空支援,也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如此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在中国还是首次。国军目前还没有列装完成,即使是她对其充满信心的驻印军,也还没有下过场子,让人心里没数。

何况,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发生过反攻广州作战……

再说,反攻缅甸的计划又如何与此呼应呢?看起来,贝塔计划是基于缅甸已经反攻成功来设计的。但是谈何容易——想让英国人支持反攻缅甸,谈何容易。

现在的情况,到底和她穿越而来的那个世界,有了什么不同呢?

从军几年,她早就知道参谋部会制定多种战略计划,真正得以实行、走上历史课本的,只是许多计划中的一个。

虽然按着答案去找解释似乎比较容易,可她的历史实在不好,对抗战胜利的全部理解就是两颗原子弹,这对于分析阿尔法和贝塔计划,实在谈不上有任何帮助。而且渐渐有了军事经验的她,现在对于两颗原子弹能多大程度打碎日本的决心,也觉得很怀疑。

1945年的原子弹,其威力恐怕也就是几次大轰炸吧。这就打得日本投降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她合上文件,揉了揉眉心。这两个计划,无一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棋局。一股新的、更为强烈的激动与沉重在心头交织,取代了先前那份因个人情感而起的波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