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屯田的田埂上,也常能看到刘秀儿的身影。烈日高悬,大地被晒得滚烫,士兵们和百姓们在田间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
刘秀儿穿梭其中,她挽起衣袖,裤脚也高高卷起,全然不顾烈日的炙烤。
手中拿着一株麦苗,仔细端详后,向身旁一位正在锄地的老兵说道:“大叔,您看这麦苗,叶子有些发黄,可能是缺了肥力。咱们可以试着在旁边挖个小坑,施点农家肥,再浇点水,看看能不能让它缓过来。”
老兵抬起满是汗水的脸,憨厚地笑了笑:“小九先生,您说得在理,俺们就照您说的做。”
刘秀儿又走到一处灌溉沟渠旁,蹲下身子,伸手摸了摸水流,眉头微微皱起:“这水流量有些小,得找人清理一下沟渠,把那些堵塞的地方疏通,不然会影响庄稼生长。”
说罢,便立刻招来几个年轻士兵,详细地安排起清理沟渠的任务,眼神中满是对屯田事务的专注与负责。
军营的练兵场上,刘秀儿也会参与士兵们的讨论。
一群士兵围坐在一起,探讨着应对敌军的作战策略。
一位年轻士兵有些苦恼地说:“小九先生,北蛮那些骑兵,机动性太强,咱们步兵很难对付。”
刘秀儿沉思片刻,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咱们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在山谷处设下埋伏。先派出一小股骑兵佯装败退,引他们进入山谷,然后用床弩和投石机封锁谷口,再让步兵从两侧包抄。这样一来,他们的骑兵优势便难以发挥。”
士兵们听着,纷纷点头,眼中满是钦佩:“小九先生,您这法子妙啊!”
刘秀儿笑了笑,继续说道:“而且咱们要加强训练,提高士兵之间的配合默契,只有协同作战,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在她的药庐里,刘秀儿采药归来,小心翼翼地将背篓里的药材一一取出。
她拿起一株新鲜的苏胡,对着身旁的几个徒弟说道:“你们看,这苏胡的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叶子狭长。这可是一味疏肝解郁的好药材,采摘的时候要注意保留根部,以便来年再生。”
徒弟们围在她身边,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观察着,不时提出问题。
刘秀儿耐心地一一解答,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清理药材上的泥土和杂质,怎样进行分类晾晒。
午后,老大夫踱步走进药庐。
刘秀儿连忙迎上前去,恭敬地说道:“师父,您来得正好。我在研读医书时,对这活血化瘀之法有些疑惑,书中提及多种草药搭配,可效果却各有不同,不知师父有何见解?”
老大夫捋了捋胡须,走到桌前,翻开医书,指着一处说道:“这活血化瘀,需根据伤者的体质、伤势轻重来调配药方。比如这跌打损伤,若伤者体质强健,可用三七、红花为主药,辅以川芎行气;若伤者体质较弱,则要加入当归、白芍,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兼顾养血。”
刘秀儿听得入神,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大夫展开深入探讨。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在药庐中碰撞。
有一次,一位士兵在训练中不慎被利箭射中臂膀,伤口血流不止,被紧急送到药庐。刘秀儿见状,迅速吩咐徒弟准备热水、干净纱布和各类草药。
她神色镇定,仔细查看伤口后,先用温水清洗伤口周围的血迹,随后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箭头取出。
接着,她把之前精心研制的止血药膏敷在伤口上,用纱布层层包扎好。
在后续的日子里,刘秀儿每日都会来到士兵的病床前,查看伤口的愈合情况,根据伤口的变化调整药方。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士兵的伤势逐渐好转,最终重新回到了练兵场。
军中因有了雪花盐带来的丰厚收益,士兵们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战地医院很快便建造完成。
三名经验丰富的军医各自带着两名学徒进驻医院,再加上刘秀儿,整个医院的运转忙碌而有序。
刘秀儿整日穿梭于病房之间,她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坚定。
看到受伤的士兵疼得皱眉,她会轻声安慰,然后熟练地为他们换药、包扎。
遇到情绪低落的士兵,她还会坐在床边,跟他们讲笑话,或是分享一些自己的趣事,鼓励他们振作起来。
有一次,一位重伤的士兵失去了求生的意志,刘秀儿便守在他床边,整整一夜,不断地跟他讲述着外面美好的世界,讲着他康复后可以做的事,最终,那名士兵重新燃起了希望。
况且,她心里清楚,自己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发育迟缓罢了,她更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救死扶伤以及为西北谋发展的事业中去。
说来着实稀奇,楼锦朔不再频繁前来之后,刘秀儿恰似那春日破土的笋子,于短短数月之间,便如拔节一般迅速抽条。
原本身形矮小的她,仿若被施了神奇法术,一下子蹿高了一个脑袋的高度。
未过多久,她迎来了癸水,身高增长的速度这才稍稍放缓。
可到了下半年,她又长高了半头。如此又过了两年,刘秀儿终于长到了哥哥刘瞻荣的肩膀处。
照这般情形,她估计还能再长高个一两年,从此便可彻底摆脱 “小矮子” 这个称呼,当真是可喜可贺。
随着时间推移,刘秀儿不仅长高,还渐渐长胖了些,五官愈发长开,愈发显得清秀动人。
只是她一直身着男装,又常年身处军队之中,旁人瞧来,只觉这少年生得一副男生女相,却全然不知她的真实身份,更不知她实则为女儿身。
一日,军中一位士兵,心中对刘秀儿满是醋意,酸溜溜地开口道:“小九先生,您自个儿就貌美如花,确实不必去瞧那京城来的美人了。只是您生得这般好看,往后可怎么娶老婆哟?”
原来,他心仪的女子,对刘秀儿崇拜有加,令他心生嫉妒。
在那战地医院的一间宽敞屋子内,刘秀儿神色专注,正准备将现代急救技术与缝合技术传授给众人。
她面前摆放着一些简易的人体模型和针线等工具,周围聚集了一群神情专注的士兵和军医。
刘秀儿轻轻拿起一根细长的针,穿好丝线,开口说道:“大家看好了,这缝合伤口讲究的是手法和角度。若是伤口呈直线,咱们要从一侧边缘进针,穿过皮肤底层,再从另一侧对应位置穿出,动作要稳,间距要均匀。”
说着,她在人体模型的 “伤口” 处开始示范,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精准,众人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她的手。
有个年轻士兵忍不住问道:“小九先生,要是伤口不规则,坑坑洼洼的,可咋缝呀?”
刘秀儿微笑着,拿起一块模拟不规则伤口的布片,解释道:“这种情况,咱们就得灵活应对了。先从伤口最深、最容易出血的地方开始缝,把大的创口闭合,再逐步处理周边小的破损。就像这样……”
她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布片之间,不一会儿,原本破碎的布片便被缝得严丝合缝。
众人纷纷点头,小声议论着,对刘秀儿的技艺赞叹不已。
演示完缝合技术,刘秀儿又着手教授急救技术。
她让一名士兵扮演受伤昏迷的伤员,自己则蹲在旁边,说道:“若遇到有人昏迷,首先要判断他是否还有呼吸和心跳。”
说着,她将耳朵贴近 “伤员” 的口鼻处,感受气息,同时伸手按压 “伤员” 的颈动脉。
“大家看,像这样,感觉不到呼吸,也摸不到脉搏,就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她双手交叠,有节奏地按压 “伤员” 的胸部,一边按压,一边计数,“每分钟要按压一百到一百二十次,力度要适中,按压深度大约五到六厘米。”
随后,她又为 “伤员” 进行人工呼吸,示范了两次后,对众人说:“记住,每按压三十次,就要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直到伤员恢复呼吸或者专业救援到来。”
经过多次的实操练习,众人逐渐掌握了这些技术。
刘秀儿凭借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因此,众人皆尊称她一声 “小九先生”。
久而久之,她教学教出了兴致,一有闲暇,便在军眷区教孩子们识字。
不过,她所教授的并非寻常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而是中医草药典籍。
她耐心地教孩子们认识各种草药,想着若日后生活遭遇困境,孩子们还能凭借这门本事,上山采摘草药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这些孩子大多出身平凡,未来几乎没什么机会考秀才、中举人,更别提进士及第了,他们的人生道路似乎早已注定。
刘秀儿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改变孩子们既定的命运轨迹,所能做的,便是教他们识字,引导他们从知识的海洋中,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这日,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孩子,名叫苏辰,晕晕乎乎地朝着药庐走来。
只见他双颊泛红,面上挂着痴痴的傻笑,嘴里嘟囔着:“先生、先生,好美的人呐,跟您一样秀色可餐,我一看,头都晕了,现在脚还发软……”
说着,一个不留神,竟直直撞上了药庐外爬满葡萄藤的竹篱笆。
刘秀儿见状,又好气又好笑,开口问道:“苏辰,先生可不曾教过你‘秀色可餐’这四个字,你从哪儿学来的?”
心中不禁疑惑,这女子当真有那么美吗?
瞧这孩子,都被迷得神魂颠倒,比喝了一小盅高粱酒还要醉眼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