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歪歪小说 > 宅中客 > 第110章 谋关外设商署司

第110章 谋关外设商署司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当马氏听闻马文元想要娶的人是如儿时,原是不高兴的,毕竟二人的年岁差了不少,虽然如儿姑娘没有喜娘年岁大,却也不过相差几岁,比马文元更是大了四五岁,马氏有意见也能理解,毕竟马文元虽年纪大些,却也不差,识文断字,又管着酒坊,一月有几两银子入账,加上还有喜娘这个县主表姐做靠山,哪里非要娶一个大四五岁的丫鬟当媳妇。

不过在马文元的劝说,以及如儿姑娘亲自出马交谈后,马氏也松了口,喜娘见如儿姑娘能安抚住马氏,觉得倒是不错,有这么个聪明伶俐的孙媳妇,日后不怕马氏再动什么心思,当然她也并不担心如儿反过来谋划她的东西。

二人的婚期定在了年末,喜娘自也按着春杏、春梅的规格给她置办了不少东西。

说来,如今喜娘也并不富裕,当初捐的粮食,她的家底便去了大半,关外的羊毛收购又投进去了一笔银子,这几年的积累,眼瞧着便见了底,好在当初朝廷赏了她这个县主封地,且不用交税。

七月初,喜娘在书房想着那“五年计划”,丫鬟瑛儿敲门进来,手里拿着几封信,喜娘不用猜也知道是京城的信,因为着实她也不认识旁人。

瞧着瑛儿,喜娘顺嘴问了一句道:“三关军中有没有什么消息?”

瑛儿自知道喜娘的意思,便回道:“回姑娘的话,三哥他们最近没传信回来,想来如今关外比较安稳,军中无甚大事。”

喜娘点头表示知道了,瑛儿口中的三哥便是曼儿的哥哥,当初他带着一波人去了边关当兵,原没什么建树,可适逢关外戎族入侵,几人有在洪定武馆学了几年武,倒是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并立了功,尤其是曼儿的哥哥铁头如今也算是军中的一个小头目。

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铁头一般都是跟城中的乞儿联系,之前喜娘托他打听那山匪三当家的事情,一直没什么消息,可喜娘总觉得那人不会那么容易战死,毕竟武艺高强。

瑛儿见喜娘不说话,便退了出去,喜娘想了一会便把放下了,接着开始翻看书信。

书信一共有三封,喜娘随手拆开梅姨娘来的信,信中大多皆是些京城的琐事。自梅姨娘去了京城之后,因着姐妹情深,加上晴姐儿也留在了西北,二人便时常通信。二房里,梅姨娘一直侍奉在韩氏左右,博哥儿和英哥儿关系依旧很好,晋二爷回京后行事低调了许多,于是那沈姨娘便得了宠,只是终究没让她生个一儿半女。

至于木槿儿这个留在西北的姨娘,如今二房的花销,大半都来自木家,自不会有人为难她,处境倒像是当初喜娘刚入府一般。

唤人把梅红菱写给晴姐儿的几页信交给她,喜娘本也没打算避着晴姐儿,终究是生身父母,晴姐儿也很聪慧,不过大概年岁还小,许多事还看不开。

喜娘继续拆开第二封,是梁王妃的信,这几年二人倒是处得像极了母女,梁王妃信中多是想念之意,想来也是,梁王爷如今忙着朝廷中事,怕是不会再像在西北那般与王妃,女人在权力面前终究还是要后退半步,梁王妃早年来西北,三十几载,京城怕也少有朋友知己,娘家这么多年,怕也是生疏了,不过喜娘如今有许多事要做,所以她准备等到王妃六六大寿的时候,去一趟京城,算着日子且还有三年,到时西北怕是可以撂开手,她也想去看一看信中的那座大城。

第三封信是春溪的,如今她已经晋了妃位,膝下有一位公主,此信算是杨家给喜娘的回报吧,毕竟春溪能够晋妃位,多是有她这个“晋宁县主”的一份功劳,春溪身处深宫,自然不能随意来信,怕也是假杨家之手,投桃报李,杨家在信中提醒了她关于西北与关外通商一事。

至于喜娘盼着的那封信倒是没有,便是梁王妃的信中也未曾提示过,不过杨家的信既然提到,怕是那件事快完成了。

……

转眼到了八月,喜娘手下的各个庄子陆续来消息,秋收已经开始,因为去年的水灾,所以今年喜娘并没有浪费一亩土地,青储计划便被搁置,好在大同牧场那边因为水土肥沃,牧草长得很好,等下霜之后,干的牧草足以应付牧场冬季的消耗。

而在秋收陆续开始之际,邢庄带领的商队也送回了消息,他们如今已经到了天水府,不出三日便能回到白林城。

三日很快过去,邢庄带着商队赶了回来,瞧着疲惫却一身干练的邢庄,喜娘先让其回去休息,有事明日再说。

载着羊毛的车队分别去了连山和木家,商队中另外四家早已是赶着他们收购来的羊毛回了各自的地盘。

邢庄带回来的是喜娘的这份,木家那边的另一份,他俩家也是收购的最多的,总量比其余四家还要多。

喜娘一开始就并未打算单独支起这门生意,在邢庄带着商队离开白林城不久,喜娘便吩咐木槿儿将羊毛织品的手艺卖了出去。不错,喜娘此次卖的是手艺,是如何让羊毛能够撵成羊绒线的手艺,而且喜娘此次可没打算放过几位肥羊,包括木家在内,一家三千两银子,一共便是一万五千两银子。

但很显然羊毛织品的吸引力很大,五家在商议之后都掏出了这比银子,至于说暗中偷学手艺,他们不是没想过,但这会很显然会触及喜娘的底线,他们各家皆知道喜娘搂钱的本事,想要持久的发展,三千两银子不过是送给喜娘的见面礼罢了。

喜娘瞧着几家都很爽快的交了银子,知道此次木槿儿挑的几家尚且不错,于是整个七月,五家分别在喜娘的指导下盖起了织造坊,规模不大,却也是星星之火。

……

邢庄回来的第二日,便来找喜娘,说了一路的见闻,显然他很喜欢这趟商旅,从邢庄的口中得知,关外的羊毛非常便宜,那些牧民在听说他们还会再来时,基本算是半卖半送,按着邢庄的意思,那些牧民更想要茶叶,盐巴。

另外如今关外戎族普通牧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戎族战败后,贵族便搜刮起普通牧民,盐巴和茶叶的价格翻了一倍。

邢庄说这话的意思也很明了,只是喜娘无能为力,如今朝廷并未明确通商一事,再说她也无法收集大量的盐巴和茶叶,毕竟这两样东西都在勋贵以及世家的手里。

喜娘看出邢庄的失落,便说道:“等过了中秋,你得再去关外一趟,务必多收购些羊毛,另外最好能与那些牧民签订契约,盐巴和茶叶我会想办法。”

“是,东家。”

两人都很默契的没有提王府那边,因为实在成不了助力。

邢庄走后,喜娘考虑着盐和茶叶的事情,说实话这件事情确实不好做,作为重要的商品,茶叶尚且能够匀些出来,紫云山上就有不少野茶树,不讲品质的情况下,茶叶不算问题,但盐巴却是难题,官府对盐的管控很严格,王府能开辟通往关外的商路,那也是梁王爷能够截下许多官盐,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喜娘不禁叹到:若是靠海就好了。

收购回来的羊毛堆积在连山,妇人们经过培训,大多已经能够熟练的撵出羊绒线,然后再织造羊毛织品,但如今正赶着秋收,所以织造坊并没有动工。

等过了中秋,农忙结束,邢庄再次出发去往关外收羊毛,一同去的另外五家也是多派了许多人手,商队的规模大了许多,显然各家在花钱买了手艺后,都想着尽快把银子赚回来。

而喜娘这边也吩咐连山那边把织造坊启动起来。

等邢庄再次回来的时候,白林城的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羊毛织品,且倍受各家追捧,尤其是十月份的天气已经算是寒凉,羊毛织品正是好穿的时候,喜娘另外还设计了些款式,为此她还单独开了一家成衣店,名为:蒋记成衣。

铺子的掌柜的是春泥,如今她手里确实没什么人手,宅子里的丫鬟都还不能独当一面,千寻楼里,如儿自定了婚事,喜娘便让她在宅子安心待嫁,如今是绿阴、绿意、曼儿三人管着,汪嬷嬷替她管着内宅,几位嬷嬷各司所职,喜娘也不准备动,春泥这两年也安顺得很,显然是想回到喜娘身边,喜娘也就给了她这么个机会。

不过有些话还是要提前说,机会只有一次。

在蒋记成衣开业不久,官府那边就放开了消息,大康与关外戎族正是开始通商,另在武成关设立商署司,统管西北商道,西北八城的关外生意尽归商署司管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